- 卢颖;孙磊;赵豪;邝子峰;葛冠男;李小毅;李梅;
目的 研究年轻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况、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情况,为患者日后接受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抑制治疗期间保护骨骼健康奠定基础。方法 纳入年龄18~45岁的绝经前女性或男性DTC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health controls, HCs),对比两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 TSH]、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水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腰椎及髋部BMD。将年轻DTC患者按照维生素D缺乏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 ALP、 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 β-CTX)水平、 BMD、握力的差异,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45例年轻DTC患者和1 290名HCs。年轻DTC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HCs(15.40vs.15.95 ng~/mL,P<0.001),两组维生素D缺乏率为73.33%和72.41%,严重缺乏率为11.16%和7.91%(P=0.032)。与HCs比较,年轻DTC患者血磷水平更低(P=0.048),血清ALP水平更高(P<0.001)。年轻DTC患者与HCs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全髋BMD的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年轻DTC患者按照维生素D严重缺乏(<10 ng~/mL)、缺乏(10 ng~/mL≤维生素D<20 ng~/mL)、不足(20 ng~/mL≤维生素D<30 ng~/mL)、充足(≥30 ng~/mL)分组,发现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患者PTH水平越高(P<0.001),血钙(P=0.006)、大转子BMD(P=0.006)、全髋BMD(P=0.022)、右手握力(P=0.001)、左手握力(P<0.001)越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体质量指数和甲状腺功能后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PTH呈较弱的负相关(β=-0.177,P<0.001),与钙(β=0.088,P=0.025)、大转子BMD(β=0.072,P=0.044)、右手握力(β=0.148,P<0.001)、左手握力(β=0.175,P<0.001)呈较弱的正相关。结论 年轻DTC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且其维生素D缺乏程度较同年龄正常人群更为严重。年轻DTC患者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越是呈现更高的PTH水平和更低的血钙水平、骨量和肌力,提示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保护骨骼健康。
2025年03期 v.18 25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飞飞;刘洋;施雪柔;周宏亮;阮玉山;李绍波;任莉荣;
目的 通过运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 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患者体内识别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揭示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并寻找到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择DOP患者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各110例,分别随机抽取6例患者,采集外周血,运用串联质谱标记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探索DOP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质,并对出现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质进行深度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DOP组~/OP组中有18个上调和29个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免疫突触和胶原三聚体等细胞组分,有芳基二烷基磷酸酶活性和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水解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并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的调节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根据KEGG通路富集结果,他们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通过PPI发现,在共同差异表达蛋白中,ALB、 CD44、 KLKB1、 ITIH2、 SERPIDN1、 MDH1、 CTSB、 IGFBP3构成PPI网络节点,上述差异表达蛋白与DOP疾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结论ALB、 CD44、 KLKB1、 ITIH2、SERPIDN1、 MDH1、 CTSB、 IGFBP3可能是DOP患者血清中潜在的蛋白标记物。
2025年03期 v.18 268-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许文和;贾涛;申逸志;李小兵;刘芳;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检测部位骨密度T值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岳阳市人民医院同时进行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三部位骨密度检查的女性患者5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0~59岁组、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89岁组,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的特点及年龄变化规律。根据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的T值分组,以各组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率为判断依据,比较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不同T值分组的研究对象骨折发生的危险度,推算三部位T值对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 513例患者腰椎T值均值为-2.77±1.31, 61%患者腰椎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髋部T值均值为-1.19±1.01, 11.9%患者髋部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桡骨远端1~/3T值均值为-3.09±2.02, 60.0%患者桡骨远端1~/3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总体来看本研究对象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介于两者之间。三部位T值并非随年龄平行下降,50~59岁组桡骨远端1~/3T值高于腰椎T值水平,随着年龄组的增大,桡骨远端1~/3T值下降较腰椎T值更快,60~69岁组二者水平相当,70~79岁组及80~89岁组桡骨远端1~/3T值水平低于腰椎T值水平,髋部T值在各年龄组水平均最高。以1个标准差为区间,将各检测部位T值由高到低划分为5组(A~E组),比较各组之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桡骨远端1~/3不同T值组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髋部C组、 D组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是A组的2.735与4.128倍(P<0.05);腰椎E组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是A组的3.442倍(P<0.05)。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T值预测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 0.729、 0.726,约登指数分别为0.349、 0.374、 0.371,提示如果单纯用某个部位骨密度T值预测未来骨折发生概率,髋部T值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纳入年龄、体质量指数、有无骨折史、三部位T值等因素对513例研究对象进行判别分析,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T值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7.6%、 70.1%、 66.7%,说明对于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个体而言,仍然是髋部T值预测脆性骨折的准确率更高。结论 总体来看,50岁以上女性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水平处于两者之间。腰椎及桡骨远端T值随着年龄变化较大,髋部T值变化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依次为桡骨远端1~/3>腰椎>髋部。髋部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更强。
2025年03期 v.18 27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穆雪萌;张恒岩;张嘉;
目的 建立一种方法,测量人体生理情况下真实的骨强度数值。方法 纳入3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病历系统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获得临床特征、骨密度等变量。提取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手术记录中术中椎体内球囊压力数值以反映患者骨强度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9.60±10.17)岁,腰椎L1-L4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得到的骨密度值为(0.91±0.19) g/cm~2。术中测得球囊压力为114.50(103.00, 145.00) psi。作为骨强度值替代的椎体松质骨区域灰度平均值为37.43(16.25, 55.77)。经过相关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等均与骨强度相关检查数值无显著相关性。L1-L4 DXA骨密度检查的数值与骨强度的相关性为60%,术中球囊测得压力值与其相关性为81%。结论 基于PKP手术术中球囊压力测量椎体松质骨骨强度的方法能够直接反映约81%的骨强度,高于传统骨密度测量方法 60%的反映率,在骨强度评估中有显著优势,能够为骨折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筛查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18 28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