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

缅怀

  • 深切缅怀孟迅吾教授

    <正>·缅怀·孟迅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家,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疾病防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是我国骨质疏松症与代谢性骨病领域诊疗体系的奠基者和领路人,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和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首届主任委员,也是《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的创办者和首任总编。

    2025年03期 v.18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述评

  • 骨折后骨质疏松

    宋纯理;

    骨折后引起全身骨量快速丢失,再发骨折的风险成倍增加。即使骨折愈合,骨量也难以恢复至骨折前水平,且多发骨折导致的骨量丢失更加严重,由此形成“骨折→骨量下降→再骨折→骨量再下降”的恶性循环。目前临床对骨折后骨质疏松重视程度不足。骨折后全身快速骨丢失的机制尚不明确,与力学、神经、炎症、内分泌等密切相关。我们提出“骨折后骨质疏松”这一概念,希望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探究其发病机制,优化其临床诊疗。

    2025年03期 v.18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临床研究

  • 年轻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维生素D及骨骼代谢状况研究

    卢颖;孙磊;赵豪;邝子峰;葛冠男;李小毅;李梅;

    目的 研究年轻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况、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情况,为患者日后接受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抑制治疗期间保护骨骼健康奠定基础。方法 纳入年龄18~45岁的绝经前女性或男性DTC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health controls, HCs),对比两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 TSH]、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水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腰椎及髋部BMD。将年轻DTC患者按照维生素D缺乏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 ALP、 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 β-CTX)水平、 BMD、握力的差异,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45例年轻DTC患者和1 290名HCs。年轻DTC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HCs(15.40vs.15.95 ng~/mL,P<0.001),两组维生素D缺乏率为73.33%和72.41%,严重缺乏率为11.16%和7.91%(P=0.032)。与HCs比较,年轻DTC患者血磷水平更低(P=0.048),血清ALP水平更高(P<0.001)。年轻DTC患者与HCs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全髋BMD的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年轻DTC患者按照维生素D严重缺乏(<10 ng~/mL)、缺乏(10 ng~/mL≤维生素D<20 ng~/mL)、不足(20 ng~/mL≤维生素D<30 ng~/mL)、充足(≥30 ng~/mL)分组,发现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患者PTH水平越高(P<0.001),血钙(P=0.006)、大转子BMD(P=0.006)、全髋BMD(P=0.022)、右手握力(P=0.001)、左手握力(P<0.001)越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体质量指数和甲状腺功能后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PTH呈较弱的负相关(β=-0.177,P<0.001),与钙(β=0.088,P=0.025)、大转子BMD(β=0.072,P=0.044)、右手握力(β=0.148,P<0.001)、左手握力(β=0.175,P<0.001)呈较弱的正相关。结论 年轻DTC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且其维生素D缺乏程度较同年龄正常人群更为严重。年轻DTC患者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越是呈现更高的PTH水平和更低的血钙水平、骨量和肌力,提示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保护骨骼健康。

    2025年03期 v.18 25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物标记物的筛查

    刘飞飞;刘洋;施雪柔;周宏亮;阮玉山;李绍波;任莉荣;

    目的 通过运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 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患者体内识别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揭示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并寻找到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择DOP患者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各110例,分别随机抽取6例患者,采集外周血,运用串联质谱标记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探索DOP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质,并对出现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质进行深度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DOP组~/OP组中有18个上调和29个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免疫突触和胶原三聚体等细胞组分,有芳基二烷基磷酸酶活性和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水解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并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的调节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根据KEGG通路富集结果,他们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通过PPI发现,在共同差异表达蛋白中,ALB、 CD44、 KLKB1、 ITIH2、 SERPIDN1、 MDH1、 CTSB、 IGFBP3构成PPI网络节点,上述差异表达蛋白与DOP疾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结论ALB、 CD44、 KLKB1、 ITIH2、SERPIDN1、 MDH1、 CTSB、 IGFBP3可能是DOP患者血清中潜在的蛋白标记物。

    2025年03期 v.18 268-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老年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特点和骨折风险预测能力比较

    许文和;贾涛;申逸志;李小兵;刘芳;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检测部位骨密度T值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岳阳市人民医院同时进行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三部位骨密度检查的女性患者5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0~59岁组、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89岁组,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的特点及年龄变化规律。根据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的T值分组,以各组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率为判断依据,比较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不同T值分组的研究对象骨折发生的危险度,推算三部位T值对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 513例患者腰椎T值均值为-2.77±1.31, 61%患者腰椎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髋部T值均值为-1.19±1.01, 11.9%患者髋部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桡骨远端1~/3T值均值为-3.09±2.02, 60.0%患者桡骨远端1~/3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总体来看本研究对象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介于两者之间。三部位T值并非随年龄平行下降,50~59岁组桡骨远端1~/3T值高于腰椎T值水平,随着年龄组的增大,桡骨远端1~/3T值下降较腰椎T值更快,60~69岁组二者水平相当,70~79岁组及80~89岁组桡骨远端1~/3T值水平低于腰椎T值水平,髋部T值在各年龄组水平均最高。以1个标准差为区间,将各检测部位T值由高到低划分为5组(A~E组),比较各组之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桡骨远端1~/3不同T值组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髋部C组、 D组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是A组的2.735与4.128倍(P<0.05);腰椎E组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是A组的3.442倍(P<0.05)。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T值预测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 0.729、 0.726,约登指数分别为0.349、 0.374、 0.371,提示如果单纯用某个部位骨密度T值预测未来骨折发生概率,髋部T值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纳入年龄、体质量指数、有无骨折史、三部位T值等因素对513例研究对象进行判别分析,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T值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7.6%、 70.1%、 66.7%,说明对于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个体而言,仍然是髋部T值预测脆性骨折的准确率更高。结论 总体来看,50岁以上女性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水平处于两者之间。腰椎及桡骨远端T值随着年龄变化较大,髋部T值变化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依次为桡骨远端1~/3>腰椎>髋部。髋部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更强。

    2025年03期 v.18 27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球囊压力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强度的研究

    穆雪萌;张恒岩;张嘉;

    目的 建立一种方法,测量人体生理情况下真实的骨强度数值。方法 纳入3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病历系统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获得临床特征、骨密度等变量。提取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手术记录中术中椎体内球囊压力数值以反映患者骨强度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9.60±10.17)岁,腰椎L1-L4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得到的骨密度值为(0.91±0.19) g/cm~2。术中测得球囊压力为114.50(103.00, 145.00) psi。作为骨强度值替代的椎体松质骨区域灰度平均值为37.43(16.25, 55.77)。经过相关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等均与骨强度相关检查数值无显著相关性。L1-L4 DXA骨密度检查的数值与骨强度的相关性为60%,术中球囊测得压力值与其相关性为81%。结论 基于PKP手术术中球囊压力测量椎体松质骨骨强度的方法能够直接反映约81%的骨强度,高于传统骨密度测量方法 60%的反映率,在骨强度评估中有显著优势,能够为骨折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筛查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18 28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基础研究

  • 重组胶原蛋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和骨形成的影响

    高瞻;李佳;郑雨婷;杨思梦;刘宜隆;吴迎;

    目的 探究重组胶原蛋白(recombinant collagen, RC)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和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 MC3T3-E1)增殖、分化、矿化等骨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 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和RC灌胃组(RC),每组6只。Sham组行假手术,OVX组和RC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分别予生理盐水和0.1 g/(kg·d) RC灌胃12周。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 Micro-CT三维重建、三点弯曲实验分别检测大鼠各部位的骨密度、股骨微结构、股骨生物力学特性,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使用0.1~6 mg/mL重组胶原蛋白肽(recombinant collagen peptide, RCP)培养MC3T3-E1细胞,CCK-8法确定RCP的最适干预浓度,使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测定法、 ELISA法、茜素红染色(alizarin red staining, ARS)检测RCP对MC3T3-E1细胞分化、矿化的影响。结果 12周RC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去卵巢导致的大鼠全身、脊柱、上肢骨密度减少,股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降低,股骨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刚度减小,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 OC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水平异常等骨质疏松症状(P<0.05)。中浓度(1.0 mg/mL、 2.0 mg/mL) RCP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P<0.01),对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COL1)、 OCN分泌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矿化结节生成水平(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RC补充能缓解去卵巢导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相关症状,与其增强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并浓度依赖性促进矿化有关。

    2025年03期 v.18 294-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Midkine蛋白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抑制剂iMDK对骨质流失的缓解作用

    谢伊代·如则;胡宇童;赖厚福;云思敏;冯光辰;徐又佳;

    目的 探讨Midkine (MDK)蛋白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iMDK对骨质流失的改善效果。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重组MDK蛋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RANKL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Cs)体外分化为破骨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重组MDK蛋白处理,使用TRAP染色法测定成熟破骨细胞数量,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法检测丝状肌动蛋白环(filamentous actin,F-actin)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破骨细胞分化标志蛋白、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的磷酸化水平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alpha, IκBα)的表达。建立小鼠卵巢去势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iMDK组,进行8周干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MDK水平,显微CT观察股骨远端骨密度和骨微结构,并进行TRAP染色分析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MDK蛋白不影响BMMCs活性,并显著增加TRAP阳性破骨细胞和F-actin的形成,并上调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相关蛋白表达,同时增强NF-κB信号通路中p65的磷酸化并降低IκBα的表达。NF-κB抑制剂BAY11-7082部分逆转重组MDK蛋白对破骨细胞分化标志蛋白的上调作用。体内实验表明,模型组小鼠血清MDK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模型+iMDK组小鼠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且骨组织中TRAP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MDK蛋白促进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破骨细胞分化标志蛋白的表达。MDK抑制剂iMDK在改善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流失方面显示出潜力,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可行方案。

    2025年03期 v.18 304-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疑难病例析评

  • 肾上腺腺瘤术后-纳差-高钙血症

    王姝蕾;宋桉;陈盈宇;寇丽媛;姜艳;李梅;夏维波;王鸥;杜函泽;邢小平;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drenocortical insufficiency, AI)在临床并不罕见,但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非依赖性高钙血症是AI的少见表现,临床上容易忽视。本文报道1例52岁女性,临床表现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术后停用糖皮质激素替代后出现关节痛、乏力、纳差等症状,辅助检查提示PTH非依赖性高钙血症、 AI,糖皮质激素替代后血钙可降至正常。

    2025年03期 v.18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以低钾血症为首发表现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Ⅰb型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鹏鑫;郗佳奇;李红梅;陈飞;李佳;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PHP)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遗传性疾病,以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抗性为主要特征,容易引起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大脑、肝脏、血管等部位的钙化。除此之外,低钾血症的发生也并不少见,且因其疾病进展隐匿,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本文总结2例以低钾血症为首发表现的PHPⅠb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资料、诊疗过程,分析该病的分型、特殊临床表现、低钾血症原因、诊治方案,以提高对PHP患者管理及治疗的认识。

    2025年03期 v.18 32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病例报告

  • 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使用地舒单抗导致严重低钙血症1例报告

    郭斐;苏湖梅;贺协荧;邝曾书瑜;唐军;

    1例86岁男性前列腺癌T4N1M1b期全身广泛骨转移患者为改善骨转移接受地舒单抗120 mg皮下注射,11 d后出现四肢、口角麻木,血钙从2.25 mmol/L降至1.40 mmol/L,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后,明确为成骨型骨转移。经静脉注射联合口服钙剂和补充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缓解,血钙升至2.12 mmol/L。出院后继续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随诊4个月发现患者仍反复出现低钙血症。考虑严重低钙血症与使用地舒单抗有关,建议对前列腺癌成骨型骨转移患者使用地舒单抗时,应密切监测血钙水平,防止低钙血症发生。

    2025年03期 v.18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LRP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骨质疏松症-假性胶质瘤综合征1例报告

    陈昕雨;吴慧潇;徐潮;孔磊;

    报告1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5,LRP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骨质疏松症-假性胶质瘤综合征(osteoporosis-pseudoglioma syndrome, OPPG)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一名先天性双目失明的男性,8岁时因跌倒发生胸椎骨折,28岁时无明显诱导发生双上肢骨折。查体见双目失明,鼻梁宽而短,颈短,双上肢活动受限伴肩关节疼痛,脊柱后凸畸形。颈胸椎CT平扫示骨质疏松,T5、 T6、 T7椎体压缩性改变。双肩CT平扫示双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携带LRP5基因c. 1349G>A(p. Arg450His)和c. 884-1G>A(p.?)的复合杂合突变,且分别遗传自其父母。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随访期间未再发生骨折。

    2025年03期 v.18 338-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孙天诚;耿子翔;袁龙;杨光月;李一飞;赵咏芳;

    为了更好地评估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危险因素,Binkley等在2013年首次提出“活动障碍综合征”(dysmobility syndrome, DS),将“骨骼-肌肉-肥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骨质疏松症、肌少症、肥胖症,可以更全面地识别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风险。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文章旨在对DS的定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管理进行梳理并形成研究进展,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18 345-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维生素K2调节骨代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付清阳;翟旭;刘进城;陈骏飞;徐明钰;王凯迪;司海朋;

    维生素K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在日常膳食中多以维生素K1的形式存在,广泛存在于植物和绿叶蔬菜中。维生素K2主要由肠道内的细菌内生性合成,含有多种异构体及不同侧链。维生素K家族因其对凝血平衡的显著作用而备受关注,而维生素K2更是骨钙素羧化过程中的必需因子,其不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还可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维生素K2补充剂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特别是骨质疏松症。本文旨在讨论维生素K2在调节骨稳态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具体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18 354-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RAS-MAPK信号通路基因变异所致骨骼疾病研究进展

    李辛;温湉;王秀敏;

    RAS-MAPK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生存中发挥关键作用。RAS信号通路中的核心组成因子的编码基因变异及该通路相关调控因子的编码基因变异已被发现与多种骨骼疾病的发生相关,其中不同基因变异所致骨骼疾病的临床表型有显著不同。该通路中基因胚系变异和体细胞变异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也存在巨大差异,表明RAS信号通路对骨发育和骨重塑的复杂作用。本文综述RAS通路的组成与功能、 RAS通路基因变异所致骨病的机制及其主要临床特点等,以期推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早期诊断,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18 36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长链非编码RNA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

    何玉婷;翁凯鸿;李发林;翁锡全;元宇;

    骨代谢的平衡取决于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骨代谢失衡将诱发骨质疏松症等多种骨代谢疾病。Notch信号通路参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调控,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不仅通过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组织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广泛参与骨代谢的调节,也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但目前lncRNA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主要概述Notch信号通路及lncRNA在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及探讨lncRNA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的可能机制,为lncRNA调控骨代谢疾病的机制研究及骨代谢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18 374-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运动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张娜娜;李世昌;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作为一种系统性骨病,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密不可分。运动作为一种最经济、安全的干预方法,现已被证明能够影响肠道菌群,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本文通过对不同运动、肠道菌群、骨代谢的研究,旨在探讨运动、肠道菌群与OP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调控骨代谢,提高骨密度,改善O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温度,影响肠道通透性进而影响免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调控肠道代谢产物及影响内分泌等途径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025年03期 v.18 384-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